您好!欢迎来到河南人物网!

传承孝文化 拓展孝内涵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在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与传承纽带,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特色。

孝文化的传统内涵及历史渊源

孝文化是涵盖古今一切有关孝的思想理论、法律制度、行为规范、民风民俗以及各类文艺成果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

在传统道德范畴中,孝是根本的道德准则,躬行孝道是德行的最高表现。孝有其文化内涵:一是追孝,尊敬祖先。按时恭敬祭祀,依照祖制行事,把祖先事业推向前进。二是奉亲,奉侍父母。对父母既养且敬,供其终生愉悦。三是立身,显扬父母。修身行道、成家立业,光宗耀祖、扬名后世。四是“孝行”,治国之本。“孝”为人之本性,以孝治天下则“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这一道德意识是原始先民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发展。八千至一万年前,中华大地的许多地方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并逐渐形成农业社会。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从而造成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生殖崇拜,以祈求人类自身的繁衍能力的加强。另外,从事农业劳动必须有丰富的劳动经验和高明的技术。神农和后稷的故事,就是尊重这种有劳动经验的长者的最早体现。早期各个家族对自己祖先身世及神化事迹的传说是这种崇拜的表现之一。相传,帝尧任命舜协调人伦关系,引导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可见,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已有了孝的概念。

孝文化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从传统孝文化的主流来看,孝道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能因为孝文化中包含封建时代烙印而一概加以否定,而应该是有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探索时代赋予孝文化在当今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弘扬孝文化是陶冶人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孝意识、构建新型孝伦理的基础。人类社会学告诉我们,人类的本质特征是“人性”。人性最基本的最初级的潜蕴内容与表现形式无疑是“亲亲”。“亲亲”就是孝。孝意识是人类固有的自然禀赋。人性具有动态特征,具体人的“人性”含量是可变的。人性的可变性表明人的道德品质具有可塑性,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教”字从“孝”从“文”。孝为道德之本,我们弘扬与培养孝道德、增强人民群众孝意识、构建新型孝伦理的基础在于孝文化的教育。这种孝教育以“孝”为灵魂,以“爱”为内容,以“人”为对象,以“众”为目标,即孔子所谓“泛爱众”,墨子的“兼相爱”。

弘扬孝文化是规范社会家庭关系、应对社会老年化问题挑战的有效途径。弘扬孝文化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医治当前社会弊病的良药。

孝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作为诸德之首的“孝”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道义基础。

弘扬孝文化使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弘扬孝文化使天真活泼的青少年在感恩中健康成长。弘扬孝文化就要为民尽孝,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弘扬孝文化就是要以小家和谐推动大家和谐,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弘扬中华文化实质上就是弘扬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王位东)